返回

 

「新詩.音樂.舞蹈」跨媒體表演
屆香港文學節「藝萃」活動.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

 

 


  :阿三
  2006年7月12日(三)
  :下午6時至7時
 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
合作單位:
Sound of Dance管弦室樂隊現代小樂隊及舞蹈小組、創舞坊及李艾琳小姐

現場樂器: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、長笛、結他、電子鍵盤、電子低音結他及爵士鼓等
觀眾人數:235人

 

 

 

 

 


  舞蹈部分

.關夢南
〈石頭〉現代芭蕾獨舞、舞者穿梭朗讀、管弦樂伴奏
.黃茂林
〈榕樹〉現代芭蕾雙人舞、舞者穿梭朗讀、管弦樂伴奏《First of May》
.洛楓〈自我紙盒藏屍的日子〉
╱獨舞

 詩人同台朗誦部分╱樂隊伴奏或舞者伴舞
.崑南〈是為題〉
.鍾國強〈房子〉
.劉芷韻〈十二月日誌(獨活)〉
.不信〈我們在醫院飯堂入睡〉

 音樂演繹部分
.莊元生〈異國的冬天〉

鯨 鯨〈我用肥皂水替她除下最愛的指環
¾¾紀念母親〉
.袁兆昌〈半年後
¾¾給爺爺〉

.飲江〈黑箱作業(給薇.薇依依薇)〉
.劉嘉寧〈我與他〉
 
子健 〈他與她〉

 

 

足秤演出者及工作人員

 

 

  合作單位:

 

Sound of Dance
創舞坊舞蹈團
李艾琳小姐

 

 

  總策劃 :

阿三

 
 

  音樂總監:

邱紹煊

 
 

  舞台總監:

吳志綱

 
 

  詩 人 :
 

不信、屈子健、洛 楓、袁兆昌、崑 南、莊元生、飲 江、
黃茂林、葉 輝、劉芷韻、劉嘉寧、鍾國強、關夢南

 
 

  表演單位:


 

Sound of Dance管弦室樂隊
  邱紹煊(編曲、指揮)
  全 健、吳 寬、周 翊、陳婉峰、楊光鋒、劉家浩、潘岳文
  談沛霖、盧智鵬、羅孔男

 
 

 

Sound of Dance現代小樂隊
  邱紹煊(編曲、指揮)
  李裕堅、陳時發、黃叡庭、鍾潮祿、羅 鴻

 
 

 

Sound of Dance舞蹈小組
  吳志綱(舞蹈編排)、莊俊偉

 
 

 

創舞坊舞蹈團
  鄺國強(舞蹈編排)
  朱恩瑋、何天虹、胡穎珊、曾秀華、鍾麗

 
 

 

李艾琳小姐(舞蹈編排)
  麥沛恆

 
 

  影 象 :

 

阿 三
  方美茹、李文傑、李嘉莉、林偉鴻、袁嘉敏、陳豆聰、麥文科、
  麥健豐、楊巧欣、霍翠瑩、戴顯華、鍾本濃

 
 

  工作人員:



 

司儀  麥凱欣
攝影  陳英華
錄影  屈子健
舞台  吳少峰、黃丞智、劉文鳳、劉淡芬、謝展鴻、霍翠瑩
接待處 禾迪及一眾秋螢詩人

 
 

  設 計 :

阿 三

 
 

  設計助理:

陳豆聰、霍翠瑩

 
       

 

21 grams的由來及演出序言

 

 


  《秋螢詩刊》自
1968年創辦以來,經歷了油印、鉛印、海報、明信片等階段,生存過,也死去過,至2003年,關夢南與我忽發奇想,讓這份歷盡劫波的詩刊復活,從而坐言起行,同年7月,《秋螢詩刊》復活了。《秋螢》一直由關夢南處理編務,至復活第10期,他說不如由你寫幾期編者話吧,我細閱該期詩稿,發現有不少好詩,忽爾聯想到21 grams這部電影,便寫了一篇題為〈瞧,他們的21 grams在飛翔〉的編者話,文末說:「21 grams,據說是靈魂的重量──靈魂終有一天從軀殼飄逝,我們的臭皮囊便會輕了此一重量,不多也不少。好在詩人都擅於裝死,可以想像每寫一首便是一次自我完成,從他們身上飄逝而去的,那首詩,那道元氣,是否足秤的21 grams,那就真是各自修行,各安天命了。」那時當然沒想到,這篇短文的題目,會在兩年多以後,會觸發另一些事情,比如說,演變成這次跨媒介表演活動的名字。

¾¾自葉輝〈靈魂的重量¾¾序《瞧,他們的21grams在飛翔》〉一文

 

 

 

 

 

敲響足21 grams的三角鐵

撰文:阿三(總策劃人)

        跨媒介的合作,是機緣巧合,也不只是機緣巧合。 

踏進舞台之前

        《秋螢詩刊》,是一班對新詩滿懷熱情的本地詩壇前輩默默耕耘的成果。她,自2003年第四度復刊以來,以每月不脫期出版、籌辦多個詩畫展覽及詩人朗誦會,慢慢地聚集了一班跨越不同年代的詩人,及不斷吸納新讀者、新觀眾。螢友力量算不上十分龐大,但這已為這次表演的重要基石。

        2004年,禾迪與阿三開始在紫羅蘭書局(旺角分店)籌辦每月一次的詩畫展覽,嘗試透過視覺影象跟新詩對話,包括策劃「詩.人.物.語」二周年復活詩物展,連串的活動延續了《秋螢》在二十年前的跨媒介展覽嘗試,亦為這次跨媒介表演提供寶貴經驗。20066月,秋螢復活三周年,一眾編輯早在2005年年底已希望為此籌辦一些與新詩有關的活動,包括出版《瞧,他們的21 grams在飛翔¾¾秋螢復活三周年詩畫選錄》及這次新詩、音樂及舞蹈的跨媒介表演活動。

表演藝術,不是詩人或視覺藝術工作者的專長,要圓滿地讓新詩呈現在舞台上,就得邀請專業的表演者合作。這次邀請的Sound of Dance音樂總監邱紹煊先生及舞台總監吳志綱先生,跟《秋螢詩刊》編輯阿三組合成「三角鐵」關係,促成這次跨越三種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。 

跨媒介的律動

        詩,跳進舞台及表演場域,就不再單單是讓讀者閱讀的文字;詩人,也不只是演繹詩作的唯一成員。在這次活動的框架下,新詩是貫穿整個表演的軸線,而純音樂演奏、舞蹈表演及詩人現場朗讀,則是呈現詩作內涵的藝術形式。

新詩、音樂及舞蹈,三者挽手並肩而行,各自發揮自身最大的藝術力量之餘,亦顧此及彼,思量如何透過自身獨特的藝術形式,演繹對方之所長。樂手,要閱讀詩作的氣氛及節奏,選取及重新編寫貼近文字的曲目,並擇取最合適的樂器發出詩的聲音。舞者,要聆聽文字的撞擊與意象的衍生,演化成動作與舞步,並配合詩作的誦讀跳出詩的形體。詩人,要跟隨音律的起伏及與舞者互動,把個人形象及朗讀聲音融入整個表演氛圍之中。我們希望在跨媒介合作的大前題下,亦能讓三者獨立顯示自身的力量。因此,一小時的節目分為三部分:「詩人現場朗讀」、「音樂演奏」及「舞蹈表演」。

        無疑,這次合作形式充滿野心,需要兼顧的地方實在不少,而絕大多數參與這次活動的都不是全職藝術工作者。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、磨合及協調,我們都不期然察覺,整個計劃是一次藝術創作,我們十分期待踏進舞台表演的一刻,但更享受多次排練時的討論、溝通與交流的過程。觀眾最終看到的,是眾人攜手合作的成果,但過程,是同樣動人的,那種聲音,那種情態,就如三角鐵的清脆,震動眾人的心神。 

註:「三角鐵」,或稱三角鈴(Triangle),敲擊樂器,能發出清脆而不尖銳的聲音。

 

       

 

相片(按圖進入瀏覽)

 

 



綵排相片

 

 

 


記者招待會表演

 

 

 


表演之前

 

 

 


演出之時
 

 

 


媒體報道

 

 

 

 

 

 連結至第六屆香港文學節網站